“这里充电2小时内免停车费,超出了也才1.5元一小时,而且不怕风吹日晒,平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我就会把车停过来。”最近,家住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钱塘社区的陶先生发现了一处“宝藏”——位于杭浦高速桥下的停车场。
该停车场划分燃油车、新能源汽车2个停车区域,共计近70个车位,极大解决了附近居民的停车难题。“周边房屋、人口都比较密集,跑滴滴、货拉拉的车辆也很多,车位很难找,有这个地方临时停一下车、充一会儿电,很方便。”陶先生说。
杭浦高速南苑街道钱塘社区桥下停车场,是临平交通对于高速桥下空间综合治理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紧缺与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形成双重压力,催生出高速桥下空间垃圾偷倒、私搭乱建等乱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临平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简称“临平交通执法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存在着现实的矛盾——高速公路由市级交通执法部门依法承担监管职责,采用“路面巡检+围挡封堵”等管理模式,加之人员力量不足,桥下空间容易形成“视线盲区”等隐患;属地镇街虽掌握网格化管理优势,却因执法权缺失陷入“看得见管不着”困境。
为了有效破解这一管理难题,临平区交通运输局以担当之责,直面高速桥下空间治理顽疾,主动搭建市级执法与属地治理的衔接纽带,为桥下复杂空间治理提供实践范例。
利用好桥下空间,首先要做好整治工作。为此,临平交通执法队主动对接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建立市级执法、区级统筹、镇街网格“三方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桥下空间专项整治,靶向治理乱搭乱建、垃圾偷倒等问题,形成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治理合力。
比如练杭高速一段约180米的桥下空间,此前曾被私自改造为仓储工作站,不仅杂乱,来往的重车也对桥梁安全造成隐患。了解这一情况后,临平交通执法队立即启动联动机制,联合相关单位第一时间进行整治。
今后,这片桥下空间将根据备案情况进行合理利用。如果仓储工作站成功备案,可以依法依规开展经营;如果附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成功备案,这里将变成大运河文化公园的组成部分,改造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供市民休闲、健身。
合力开展违法整治的基础上,临平交通积极探索桥下空间公益性开发与村集体经济造血双轮驱动,主动担责突破桥下空间管理边界,鼓励开发便民设施、文化载体、停车场等公益项目,纾解停车难、文体设施缺乏等民生痛点。
“桥下空间利用,以往也有一定的经验,比如国省道桥下空间属于我们的管辖范围,打造了口袋公园、停车场、运动场地等公益性场所。在高速桥下空间利用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意见。”该负责人说,104国道运河大桥桥下改造利用为停车场,供捷通机动车登记服务站使用,为市民提供免费机动车查验等服务。
在绕城高速公路01省道分离立交桥下空间整治过程中,针对某公司违规占用桥下空间问题,临平交通执法队主动服务低效业态疏解转型。通过“一对一”政策指导、审批流程并联压缩等举措,推动企业完成合规化改造,实现“隐患清零”与“经营升级”双向突破。
提供服务的同时,部分桥下空间同步建立运营收益反哺机制,实现民生福祉提升与集体经济增收双赢。杭浦高速南苑街道钱塘社区桥下停车场每年为村集体创收约2万元,专项用于设施维护与社区服务。
昔日脏乱差,或者被非法占用的高速桥下空间,经过有效治理后发生蝶变,不仅提升了安全保障,也深度释放了其资源价值,示范效应持续放大。
“2024年以来,共整治高速桥下空间问题点位7处,包括砂石堆场等。”临平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建成荷禹路大桥下篮球运动场等6处示范项目,另有2处工程在建,服务沿线12个村社居民文体休闲,缓解周边社区停车压力,桥下空间从“治理洼地”转型为“民生高地”,带动区域民生服务能级提升。(崔义刚/文 赵国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