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夜校、养老托育,到共富工坊、零工市场……一段时间以来,杭州各地党群服务中心持续“上新”,许多人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这些“新晋宝藏地”。
党群服务中心走红背后,是杭州市探索的专业化公共服务集成供给改革。依托党建阵地打造的“共享仓”,一站式提供专业、多样的服务项目和场景。
随着居民结构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群众对于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精准对接供需两端?
作为基层治理服务主阵地,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统合、分配专业服务资源。目前,杭州已为390个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增加56项“一老一小”普惠服务,群众满意率从92.1%提升至96.8%。
党建聚资源,拓展为民服务“朋友圈”
学校以外,上城区闸弄口街道濮家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们还有另一个家门口的学习和活动天地:濮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面积1800平方米的中心内,名师工作室、父母茶座、星级家长俱乐部等一应俱全。每到周末,老中青三代的需求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从基层党组织阵地,到群众身边的便民服务圈,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正在不断延伸。
面积仅0.17平方千米的濮家社区,常住人口1.6万人。人口密度大,有限的社区力量如何满足老中青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濮家社区党委书记胡秀华感慨:“党建引领,让专业公共服务落在基层。”
依托党建联建的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如同资源库,将散落在各条线的优质资源引入,进行整合后再统一投放给基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过去社区单打独斗,难以吸纳优质社会资源。”胡秀华说,比如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单靠社区招引难以落地。如今市级部门和团区委对接后,社区直接成为资源的接收方,承接来自青少年宫的儿童成长驿站、夏令营等项目。每月48节课程,已为3000多名孩子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资源统筹,分级联动,一个个散落在各地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机制建设,解决了供需匹配的难题。
技艺研学、健康讲座、亲子教育、志愿服务……点开临平区党群专业化服务集成共享仓数字化系统,各类服务内容、时长和费用等一目了然。通过前期走访调研,临平梳理出健康运动、学习教育、老幼服务和就业创业四大高频需求。搭建“共享仓”后,临平通过“需求点单”和“预约下单”,数字化推动供需高效匹配、资源快速配给。
“供应方录入相关服务信息,经系统审核后上架管理;需求方根据需求自行在平台上点单预约服务,线上快速审批配送。”临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需求方也可以提交个性化定制需求,发起邀约。目前“共享仓”已入库资源311项,完成配送项目251次。
开放的党群服务中心,正从“建设有没有”到“服务优不优”转变。当优质资源集聚、共享,为民服务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坚持党建引领,把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是我们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通过“部门推、协会荐、上门谈、自主报”,已吸纳了206家具有一定规模、具备运营资质的专业服务市场主体,推出文化、教育、医疗等12个领域的278个需求项目。
平台做载体,专业服务普惠共享
缺少专业运营团队、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一直是很多城市党群服务中心面临的“老大难”。
在杭州,这些难题找到了破解之道——引进社会力量。在财政资金基本不投入或者是少投入的情况下,一些党群服务中心逐步实现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
临平区崇文社区,每年投入约25万元用于日常运营。除了日常的水电开销,时常还需要费用举办活动,让社区党委书记感到为难。
怎样降本增效?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和筹资渠道,让党群空间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社区食堂、创新创业等多个功能区块分别引入第三方机构入驻。各机构入驻前,将各自承担使用区域的能耗费用写入协议,明确由入驻机构分摊相关能耗费用。通过“经济共担”形式,今年以来已累计分担能耗费用5.8万元,预计全年可分摊15万元。
这种“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模式,让党群服务从“政府单向供给”向“社会多元共建”转型。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拱墅区东新街道东新园社区党委书记费建军看来,第三方专业机构入驻,带来的是党群服务阵地运转效能的提升。
作为杭州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东新园社区有3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如何做活中心,是费建军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最近一年多来,社区食堂、家门口青少年宫、咖啡吧等业态入驻,中心成了居民们最喜爱的活动场所。
从社区单打独斗,到群众共治共享,如何实现?费建军说,转变来自东新园社区的“幸福合伙人”机制。
今年55岁的东新园社区居民汤君儿,如今比退休前还要忙碌。去年,她成为东新园社区的“幸福合伙人”,在家门口的党群服务中心免费承包了一间闲置仓库,开起红娘工作室。这种空间换服务的方式,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让多种业态能够服务更多居民。东新园社区现有合伙人111个,参与服务达2750人次,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
西湖区古荡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减免租金,引入“爱莱童文化发展中心”运行“西湖书房”项目,为周边群众提供购书和饮品折扣等服务;东新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导,设立信托基金,资金用于党群运维落地和社区活动经费……
党群服务中心作载体,各方运营成本降低,让群众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党组织监管,社会组织凝聚治理合力
下午4时,良渚文化村社区春漫里党群服务驿站,居民前来选购农产品。15平方米的驿站里,摆放着良渚大米、径山茶等农副产品,常被抢购一空。这是余杭区首家“共富好铺”,由区、街道两级党群服务中心联动运营。
从依靠社区支援,到专业力量自己开拓市场,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俞铭华切身感受到党群服务中心带来的强大链接力。
良渚文化村社区有来自16个国家的2.2万名居民。周边商超虽多,优质农产品却供应不足。居民感兴趣的本土农产品,还未规模化生产。党群服务中心,便成了测试市场的试验田。
今年1月开业以来,76家农户供应商入驻。3个月的市场试水,销售额达140多万元,让百丈瓜子农户信心大增,准备扩大产能、打造品牌。
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市场化能力不足,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机构曾一度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维持基本平衡。
“不少专业服务项目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营机制,难以收支平衡,服务不可持续。”余杭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陶然认为,党群服务中心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场地空间资源,实现孵化器的作用。
“群众找到党群服务中心,等于找到了党组织。”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对于入仓的社会组织,需要严格的“质检”把关。
为从源头上降低风险隐患,杭州实行多部门联审联签机制。公安、市场监管、经发等25个行业主管部门提前介入,对拟入驻党群服务阵地“共享仓”的服务主体做好资质信誉、经营水平、专业能力等的审查评估。
作为余杭区专业化市场服务主体资金监管的试点镇街,闲林街道探索第三方资金监管机制,扎牢资金安全的牢笼。
这个春天,瑜伽、拳击、少儿体适能等又将开课。不同于以往集中收费、一次性付款给授课老师的模式,闲林的居民将学费统一打入党群服务中心运营方银行账户。
“我们建立一系列机制,比如教师上课签到、课间巡查、课后回访等确保课程质量。”闲林街道党建办主任阮晓霁介绍,在整个课程结束7个工作日后,中心再将学费打给教师,以此保障居民权益。
余杭区还建立了“准入—评估—退出”管理机制,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高度契合。项目准入后,余杭区以跟踪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判断项目是否达到预设标准。“对于评估结果不佳的项目,及时启动退出机制,实现服务项目的动态更新与优化。”陶然说,去年以来,已有3个服务组织退出。
在党群服务中心培育集聚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热心党员群众、社团能人、公益达人等资源,正加快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孵化。截至去年底,杭州已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和群众性社团367个,推出理发、义诊、维修等“公益+”体验点139个。
专业服务项目正从政府“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凝聚起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记者 王逸群 张熙锦 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