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平台项目接连落地,国家级学会科技服务团频频入驻,会地企合作捷报频传……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承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探索“科协搭台、学会助力、政府支持、企业受益、产业提升”的会地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国家级学会优质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温州注入强劲动能。
加聚反应:会地搭台,强链兴产
被誉为“中国汽摩配之都”的瑞安市,正借助国家级学会力量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智能化跃升。在温州市科协推动下,瑞安市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建“温州(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构筑“地方科协+全国学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四位一体模式。
“协同创新中心是破题关键。”浙江荣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旺深有体会。在中心牵线下,该公司联合江苏大学专家团队攻克了机油滤清器总成的材料与焊接难题,年产值从两百多万元跃升至千万元;其机油冷却器总成在中心专家帮助下解决了塑料收缩问题,不良率大幅降低,进入入全球知名供应商采购目录。
“通过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资源在瑞安集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祥介绍说,该中心打造工程师对接云平台、高校资源平台、供应链寻源平台、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调研系统和可转化科技成果征集系统等五大平台,高效链接了2889名共享工程师、近2400家汽车供应链企业资源。成立以来,已促成瑞安近百家企业与21家整车厂达成超10亿元订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0余项,指导9家企业参与13项国家级团体标准制定,有效加速了产业创新资源的“加聚”。
目前,温州各地已累计建成30余个此类会地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会地合作从“一锤子买卖”升级为“长期战略伙伴”。
催化反应:会企携手,创新涌现
国家级学会的智力资源,正成为温州企业技术攻关的“催化剂”。
温州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在温州市科协引荐下,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共建“全国纺织仪器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学会汇聚的5万余名个人会员和216家团体会员的行业优质资源“聚宝盆”优势,该中心已研发出用于评估服装成衣保暖性能的“出汗暖体假人系统”。
“学会平台让我们能快速对接顶级专家,破解技术难题,完善创新体系。”大荣纺仪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催化”下,企业创新步伐显著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
在温州市科协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战略合作的背景下,该学会对接浙江华昊新材料有限公司等20多家纺织企业,与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共建学会服务站,组织“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专家团队深入纺织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破解绿色纺织制造难题。
“科技服务团是推动学会资源下沉、服务延伸的有效载体。”温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作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温州持续开展“智汇温州”“科技服务团赋能行”等行动,依托会地合作平台搭建供需桥梁,形成全流程科技助企服务体系,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30余个。
创新生态:产业向新,企业向强
日前,中国科协发布《“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项目立项公告》,共有52个全国学会、63个科技服务团被立项资助。其中,温州市联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申报的4个科技服务团立项,获得专项资助经费,立项数在地级市中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第一。据介绍,这4个科技服务团将服务瓯海生命健康高新技术产业园、文成县现代农业园区、瑞安市滨海现代农业园区、中国基因药谷、龙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服务团将通过导入高质量科创人才和资源,协同园区科协、学会服务站等开展产联合技术攻关等多元化精准服务,助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扩散,为地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温州市科协联动全国学会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精准服务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形成“加聚”产业资源、“催化”企业创新的良好生态,成为“科创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据了解,截至目前,温州市科协先后对接全国(省)学会90余家,建立学会服务站、学企联合体等平台33家,引入“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31个,成立中国照明学会眼健康专业委员会等国家二级学会4个。
“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温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联动属地政府,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各全国学会,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持续完善会地企合作的良好创新生态,助力温州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周筱隆 周大正/文 温州市科协/供图)